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緣起

多得在《星島求職廣場》任職的水月姊看得起,我擁有了平生第一個專欄。開始的時候都曾經害怕自己太忙而脫稿,但水月讓我兩星期才寫一篇,結果總算由 2011 年 7 月寫到 2012 年 6 月而未嘗脫稿。

初初執筆時,我是很想由淺入深寫點宗教與人生的東西,因此寫了兩篇開場白《究竟為乜》《究竟點揀》。不過這份始終是《求職廣場》,水月對這一版的命題本是「牆與雞蛋」:
牆比雞蛋堅實,可是牆不能攻擊雞蛋,雞蛋卻可被擲向牆。
可是,雞蛋和牆最好的共處,是蛋好好的坐在牆根下,牆當保護,雞蛋孕育。
生活便是,在工作守護下孕育生活品味。
因此,我又寫了一篇《品味生活》,但我們還是未能滿意。在水月的建議下,我寫了篇與我開始寫點與職場多點關係的東西。結果由《底薪與花紅》開始,便漸入正軌。

水月曾說,若真的無貨,可將我《狂人日記》的舊文拿出來登。這個情況發生了一次,就是《記憶》的兩篇。另外有篇《無用之用》我覺得太吹噓我本不想登,連同《究竟為乜》、《究竟點揀》和《品味生活》,全都因為中間差點脫稿而被編輯刊登了。除此之外,由於字數所限,有些登出的文章被刪減了,這裏盡量全文刊出。

隨帶一題,我是沒有用筆名的。以下是小弟放在版上的簡介:
筆者曾獲工程、商管與心理學等學位,現職中資銀行與大學客座講師,曾任職各大企業顧問與美資集團。歡迎讀者來信交流或指正:sinpaul@gmail.com
而似乎大家最喜歡的,是這篇《殺人於無形》。至於最後那幾篇,包括《手段與目的》《工作在當下》《最低工資與自由主義》《什麼是無價》《核心競爭力》等,也許我忘了寄稿,好像並無登出。由於我一般一次交幾篇,所以經常產生混亂。無論如何,現在一併登出罷。

最後,謹祝接棒繼續寫這個專欄的崔博士一切順利!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核心競爭力

早些時有家瑞士的軟件公司負責人來找我聊天,主要是想看看如何能打進亞洲市場。由於是朋友介紹,我只好跟他聊了一小時。事後,那負責人不斷跟我朋友大讚這次見面獲益良多云云。我朋友忍不住問我究竟對他說了些什麼?我說,我只不過告訴他:不如推背去歸休,還是回你老家去吧!

我一直都是個過度樂觀的人,很少潑別人冷水的。不過,我當時不斷問那負責人一個問題:你的「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是什麼?而他說來說去,都說不出個所以來。

「核心競爭力」,說穿了,就是製造「賣點」的能力。早於八十年代,著名的哈佛教授麥可.波特 (Michael Porter) 便在《競爭策略》(Competitive Strategy) 裏提出了三種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方法:差異化 (Differentiation)、成本領導 (Cost Leadership) 與焦點集中 (Focus or Niche)。差異化策略的意思是在大家都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上,做多一步,務求讓客人有驚喜,因而成為忠誠的客人。例如,航空公司提供網上劃位、大廚設計的飛機餐或忽然將常旅客 (Frequent Flyer) 升級至頭等艙等,目的都在建立服務差異化。別人都可以網上訂位、都有飛機餐、都有常旅客里數等,但那些以優異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航空公司,在每一個細節都比別人多走一步。也就是這一步,讓這些公司歷久不衰,並能收取更高價錢。

成本領導策略,顧名思義,便是靠規模輕濟 (Economy of Scale,即大量生產) 來達到最低成本,最後以產品廉宜取勝。至於焦點集中策略,則是進攻別人沒興趣的小眾市場,譬如你不賣普通時裝,專攻孕婦或童裝;又或都你不賣普通蔬菜,專賣有機蔬菜等。能在今天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屹立不倒的大大小小公司,都或多或少用了以上的三種策略。

回到那位軟件公司負責人,他們賣的軟件,當年在瑞士擁有「先進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即頭一、兩間公司賣這產品的公司,所以頗成功;但在亞洲,大部分銀行早已安裝這種軟件,加上各大軟件商,好像 IBM、SAP 等,亦早己霸佔了市場,所以我叫他回去好好想想,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強勁的風險管理功能 (差異化),還是能提供高端客人所需要的貼身服務,主打私人銀行市場 (焦點集中)?若我單要那風險管理功能,是否能用十分之一的價錢購買 (成本領導)?

為什麼提到這些?那是因為不單公司,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核心競爭力,也有不同的賣點。要爭到並長期佔有一個崗位,你當然可以一直走成本領導的策略,收取最低工資,讓想省錢的僱主聘用你。不過,如果你能走差異化路線,服務比別人好、效率比別人高、笑容比別人燦爛,特別是經驗與知識都比別人多,你絕對可以收一個更高的價錢。又或者,你可以走焦點集中的路線。一般來說,如果你覺得你與別人不一樣,譬如你是左撇子,你會更瞭解左撇子的需要,因而能更好地服務左撇子,並成為賣左撇子運動用品公司想羅致的對象。

無論打工還是創業,要成功,必須先找出你的核心競爭力和與眾不同的賣點。

什麼是無價

雖然經過了幾百年的實驗,自由市場的確是最有效率的運作模式,然而,我們還是定出了最低工資。為什麼呢?

那是因為,功利主義或自由主義者背後有一個假設,便是所有東西都可以貼上一個價格、所有價值都可以用數字來衡量。譬如說,人命便不是可以用錢來衡量的。約十年前,捷克政府曾想過為了減少醫療開支而禁煙,但煙草商菲利浦.摩利斯 (Philip Morris) 卻反過來計算過,若果禁煙,除了煙草稅上的損失外,還會讓人民長命了;因禁煙而老化的人口在房屋、醫療與綜援等等方面產生的成本,折合若一人一千二百美元。所以,禁煙反而讓政府多花一億五千萬美元。

人命是不是可以用錢來計算呢?若然不能,那為什麼勞力又可以呢?別忘記人生正是由時間組成,若別人可以用二十元買我一小時,他便可以用一千二百萬買我一生。

以上這個例子,被哈佛的教授邁可.桑德爾 (Michael Sandel) 引用在他極受歡迎的公開課裏,最近更出版了中譯本,名為《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書中桑德爾教授亦舉出僱用別人服兵與僱用代母生育的爭議性。驟看之下與最低工資無關,背後的原則卻是一樣:究竟有沒有東西是無價的?換句話說,是不是什麼都可以標價出售?除了生命,也許勇氣、榮譽、愛國情操與母愛等等,並不能被當成自由市場上的商品?

回到最低工資,如果人要活得有尊嚴,出賣勞力與時間的代價便不能過低。那究竟尊嚴的溢價又是多少?如果市場讓清潔工的工資跌到十元的水平,那二十元的最低工資即代表十元的尊嚴溢價;三十三元的最低工資則代表二十三元的尊嚴溢價。尊嚴又如何定價?事實上,如何根據市場經濟,若政府提供相等於三十元時薪的綜援金,便沒有人會為了二十八元去工作。那為什麼仍然有人會為了十元作清潔工?因為要活得有尊嚴。十元與綜援金的差別,也是尊嚴的溢價。

最低工資只有百多年的歷史,起源於澳紐,再由美國的羅斯福總統發揚光大,所以你不會找到什麼古典哲學家支持或反對的論據。然而,最低工資的定立,其實建基於「自然律」(Natural Law)。自然律的基礎是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目的,好像種子是為了長成樹木而被創造的,所以不讓種子埋在地裏便違反了自然律,是不道德的。同樣道理,工作的存在是為了養活自己,亦包括養妻活兒,如果一個成年人努力工作了一整天,卻無法最起碼地養妻活兒養自己,那不論他的年資、產出的價值、技術的高低、以及市場供求的情況,這個工資都是不道德的,因為它不能達到工作本身的目的。當然,我們並不指一家二十口的特殊情況,而是一個平均大小的家庭;也不是要提供奢華的享受,而是生活最低的要求。這樣得出的工資,才算符合道德,並讓工人有尊嚴的工資。

這個,便是最低工資的道德基礎。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以自然律為道德基礎,好像同性戀、避孕等問題,之所以被反對也是因為自然律。

最低工資與自由主義

十年前我們發現有清潔工時薪僅得七元,間接促成了今年推出的法定最低工資。然而過程中,勞資雙方為最低工資應為多少而爭論不休,最終結果亦引起不少市民的不滿,據當時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的估計,有約三十萬人有人工加,有約四萬人會失業,飲食零售等行業會加價 1%,有約八百中小企虧本等等。除了數字,亦出現了有關飯鐘、假期、學徒、假自僱等等問題。

如果我們撇除道德考慮,純粹從經濟角度,其實最低工資的確有違自由市場與小政府的原則。所謂自由市場,便是讓價格隨供應與需求來訂位。假若我有批蘋果,訂價太高的話,自然無人買,只能放在那裏發霉;太低的話,自然有人爭,爭不到的,會用較高價錢向有蘋果的人買,價格還是會升高。其次,如果蘋果的主要銷路是果汁舖,而我把蘋果價格訂得太高,果汁舖為了收支平衡,只好加價,結果便會少了人來買蘋果汁,有些果汁舖因而倒閉,結果我的蘋果還是放在那裏發霉。

人力資源也是一樣,若某種人力過剩,好像低技術的清潔工,但人工又被訂得太高,便會出現需求縮小的情況:也許有公司開始用自己的員工來兼任清潔。結果清潔工便會失業。你可以說,清潔工工作又辛苦又厭惡,我們不應該因為他們學歷或技術含量低而用低薪「懲罰」他們。不過,如果大家都有選擇,大家都不會做清潔,結果供應會減少,清潔工的薪酬自然會升高,根本不用最低工資。這是自由市場的想法。再者,如果人工被硬性提高,不少物價便會上漲,結果減少消費,小本經營會倒閉,經濟於是萎縮,做成更加多人失業,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便開始了。物價上漲,亦變相等於減人工,結果人工是高了,生活水平卻一樣甚至更差。

表面上,這是個不知民間疾苦或為資方與有錢人辯護的理論,實際上,這理論是在維護人民本身的自由。若政府有權無視供求情況,立法決定資方要給的薪酬,政府也會有權立法強迫員工工作的時數、甚至強迫可選擇的職業或可生產的產品等等。就過去的一百年裏,有不少極權國家便是這樣去規劃他們的經濟。因此,擁護自由市場的人,是要擁護自由本身;現在你可以想像為什麼商人組成的政黨不叫什麼「老闆黨」、「資本力量」等,卻叫做「自由黨」。

問題是,完全服膺自由市場的供求,又是否道德?在剛才清潔工的例子裏,有一個前提是「大家都有選擇」,清潔工的薪酬便會隨著供應減少而升高。可惜我們的社會並不提供公平的選擇給每一個人。這邊廂,有人出世時父母已買下幾百萬的學校債券,保證他能入讀名校;那邊廂,有人返學時連「白飯魚」(布鞋) 都買不起,體育堂只能站在一邊被同學取笑。他們是否有相同的選擇呢?因此,自由主義下的公義,來自給予每位市民一條一樣的起跑線,而這正是自由政府要做的。

不過,這個論點仍然未能滿足一眾的道德衛士,因為最低工資的核心,是關於人的尊嚴。著名哲學家康德 (Kant) 便曾指出,作為唯一的理性動物,人生並不是一個達到某些目的的手段 (Means),而是目的 (Ends) 本身。意思是,我們不是為兩餐而活,我們是為了活得好活得有尊嚴,才需要那兩餐。最低工資,正正代表著做人最起碼的尊嚴。

工作在當下

現在十分流行「活在當下」這句說話,經常出現在不同的勵志、宗教和大眾心理學等書刊,甚至各種傳媒裏。不少人會用英文的「現在」(Present) 與「禮物」(Present) 是同義詞來表達背後的精神:那就是珍惜還活著的這一刻、珍惜手上擁有的、珍惜眼前人等等。不過,要「活在當下」,要先瞭解怎樣活才不是活在當下。是不是「餐搵餐食餐餐清」便算「活在當下」呢?

相對於活在當下,原來不少人是活在過去或活在未來裏。活在過去的人有兩種:一種活在後悔歉疚之中,另一種活在緬懷過去之中。活在未來的人亦有兩種:一種對未來充滿恐懼、每天都在焦慮,另一種對未來充滿慾望、每天都不覺得滿足。

這四種人,在企業裏可謂比比皆是。「悔疚」型的同事,經常自怨自艾:不是怨當初沒勇氣轉工作轉部門轉公司,便是怨自己沒學位沒技術沒知識;再問就是年輕時少不更事又沒遇上良師益友更兼沒伯樂提攜,總之今日薪水低地位低效率低,全都是昨日的問題,現在亡羊補牢,為時已晚。殊不知正是這種退縮與消極的態度,限制了他們今天的快樂與進一步的成長:要掙個學位或要增加經驗,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懷緬」型的同事的挑戰更大。他們並不是要走出過去的陰霾,而是要走出過去的光輝!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客人精益求精、資料無遠弗屆,若同事不與時並進,便很大機會會被淘汰。不過,年輕人遇上最大的難題,便是遇上這種「懷緬」型的中高層,總是在數當年的威風事績,堅持以往的營運方法,以至不少搞盡腦汁想出來的新產品新渠道新流程等等,全都胎死腹中。套用我老爸的譬如,這些人像「舊冷氣機」:掗拃 (礙事)、嘥電 (薪高)、嘈。我唯一的建議,便是叫大家將來要經常警惕自己,切莫成了公司另一部「舊冷氣機」。

「焦慮」型同事做什麼事都畏首畏尾,總是擔心最壞的會出現,因此堅持少做少錯、不變勝萬變的原則。若然一定要變,他們一定要找別人負責,最好所有老闆們都簽紙兼歃血,他們才肯變;甚至連作老闆的,亦總要找一大班下屬一起決策,好能分擔責任。這種人不單阻礙了公司變革的速度,也限制了自己的機會。不敢嚐試新事物新崗位新經驗,寧願日復日地幹著同樣的事情,的確是不會犯錯。但不進則退,這樣你的價值仍是會不斷下滑,直至公司不再需要你為止。不少私人機構十分鼓勵員工犯錯,認為錯誤導致的損失是對員工最好的投資,甚至選出年度最佳錯誤獎,認為整年沒有犯錯的員工便是沒有創新的員工 (好像 August Busch III)。當然,這不只是對員工的要求,也是對老闆們的要求:若然老闆不敢冒險又不肯寬恕員工的無心之失,那員工亦無可奈何。事實上,員工的錯很多時是好心做壞事:沒有人真的想自己公司失敗的。最怕是「焦慮」型的同事因缺乏安全感而攻擊其他同事,那公司是非就多了。

最後,「慾望」型同事則總是對未來的薪資與地位充滿憧憬,總是覺得自己升遷得太慢或加薪加得太少,不斷與其他人比較,急不及待要爬上去,甚至不惜做小動作,如打小報告與訶諛奉承等等,唯一沒做好的就是手頭的工作。

這四種員工的通病,就是活在過去或將來之中,沒有「活在當下」。要返工返得開心,趕緊看看自己有沒有「活在當下」吧!

手段與目的

有位年輕人問我,在幾個截然不同的工作機會中,應該如何選擇。

我很自然地問了一個問題:「十年後你想在公司裏擔當什麼崗位?」這種「以終為始」的思考方式,亦是之前提過的《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裏一個重要的成功習慣。

年輕人答:「我想,十年後可以賺幾多幾多的年薪,所以我想成為前線營業員;不知賣什麼能賺最多?」

我沒有立即反駁他,也沒有看不起他。「想發達」是不少香港人的目標,更是香港在短短幾十年間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動力。加上「想發達」亦可能代表著成長背後的不少辛酸,只要有一點「同理心」便自然會尊重這個答案。

於是我問:「為什麼要賺幾多幾多的年薪?」

這樣談了整個鐘,他給出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讓老父不再要辛苦賺錢,為了自己可以搞個體面的婚禮,為了在朋輩之間有面子。

我不禁問他:「你有否發現,你事業的目標,全都圍繞著別人。若然有一天大吉利是,老爸不在,又或和情人分了手,又或朋友破了產,那你是否不再返工?」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情況。我和不少公司的未來棟樑聊過,大家工作的目標,不單與工作無關,甚至與自己無關:大家都是為別人而活;更可悲的,是為別人的眼光而活。難道完成一個挑戰時,自己感到的自豪與驕傲是假的?幹嗎要別人來肯定?甚至要透過比較薪金或職位的高低來肯定?

我於是援引幾位成功的人士作參考,解釋為什麼抱著這樣的態度工作是不會成功的。譬如喬布斯 (Steve Jobs),他搞 iPhone 不是為了發達,而是為了搞一部最「酷」的手機;他從來不為上位或金錢而擔心,甚至為了開發最「酷」的電腦而被炒魷魚,但是他最終擁有 80 億美元以上的身家。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投資公司,從來不是為了物質生活或是與人比較,而是覺得有挑戰性;他雖累積了 470 億美元身家,生活卻可以用儉樸來形容:至今仍是住在五十多年前在郊區買下的小屋,每月從自己公司支取約港幣六萬元的月薪,並於 2006 年將 85% 的財產捐贈蓋茨夫婦基金會。現在你認為,這些人是如何發達的呢?

答案是很諷刺的:他們從來無想過要發達。他們只不過在做他們享受的工作。工作,本身一定要是你的「目的」(Ends),而不是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Means)。只有從事你真正喜歡的工作、真正覺得有意義的事業,你才會感到快樂、才會得到自由、才會變得富有。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布施(下)

上回提到我們機構忽然平白收到二十萬捐款,令人難以置信。究竟捐款給我們的人是誰呢?我們到了某大廈的地庫,參與了一個簡單而隆重的捐贈儀式。由捐款的大集團的第三代,向得到捐助的團體負責人講述一下原委,接著來個大合照,活動便算完滿結束。

那位第三代負責人的致詞更十分謙遜,明言手下的公關部剛開始搞慈善,當天都在場,希望社福界的朋友多加指點。口語中完全沒有紈絝子弟的驕矜,最後只是溫婉地說,如果我們用了那二十萬做了點什麼有益的事,而又不介意分享的話,便寫下一、兩頁紙的故事給他們作個紀錄,但多次強調這並不是必要的。

至此,一眾社福界朋友已是心悅誠服,連連鼓掌。然後,大會主持亦是之前提到的前輩向大家提議,邀請集團的第二代,亦即現任主席,在百忙之中抽空蒞臨,接受大家的謝意。大家當然一致贊成。怎料我們左等右等,還是未見主席上台。過了好一會,前輩才發現主席早已到場,卻極為低調地與不同的團體負責人聊天,一點架子也沒有,結果連他到場都沒有被發現!

這次活動,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香港云云首富之中,高調的多的是,富二代、富三代的醜聞也不少,甚至父子兄弟反目的,也常有所聞。然而,為什麼我們對他們家族一點認識都沒有呢?

做了一點功課,原來這個家族一直行事低調。第一代是靠醬油起家,對兒子管教嚴格。即使幼子長大了,繼任為主席後,他仍是敦敦告誡,因為他知道只有他能向兒子說不中聽的說話,其他人都只會奉承兒子。長子對父親亦是十分愛戴,儘管父親有七十多歲高齡,仍是十分尊重他的經驗,捨不得他退休。

有這樣的父親,第二代自然亦十分成功;不過所謂「富不過三代」,第三代又如何呢?讓人始料不及的,是第三代早已在集團中工作。由於他們真的是由低做起,所以薪火相傳,完全沒有銜接的問題。一直以來,由小商店到整個國家,交捧的問題都是特別讓人頭痛的問題。放眼世界,成功如通用電氣的傑克.韋爾奇或蘋果的喬布斯,都無法保證繼任人能延續他們的傳奇。我們東方人,憑著儒家傳統的父慈子孝,竟然做到了。

最難得的,是祖孫三代都熱心公益,卻又行事低調。據說,創辦人當年在看牙醫時,聽說有學校需要一個鐘,二話不說便捐了個鐘給他們,可見其豪情與慷慨。

在聖經裏,耶穌曾經說過:「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Matt 6:3-4)。佛陀也在《金剛經》裏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因此,筆者十分尊重他們為善不欲人知的態度,不敢直呼其名。不過在香港,有人能把慈善做得如此漂亮,我們都不提一下,又好像有點不該。故此,我只能告訴你,那位已故的創辦人,早幾年都是南洋的首富。在此,我代表所有受惠的機構,再向他們說一聲:「多謝!」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6/22/Res/PDF/Pg0080_s_0080.pdf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布施(上)

由簡單地捐款到經營慈善事業,要做得漂亮,其實一點都不容易。我最近便見證了一個做得非常漂亮的例子。

這些日子在幫某慈善團體籌款,眼見中心主任寫下洋洋幾千字的計劃書、不停打電話講到口水都乾、賣旗晚宴植樹步行籌款,無所不用其極,卻還是未能支撐幾位同事那微薄的工資。主任甚至不惜花上個多月接受籌款的培訓,學大機構般搞市場定位與行銷策略。諷刺的是,所有人都覺得他們本身的工作很有意義,提供的服務十分專業,對社會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卻偏偏叫他們單靠心裏的「一團火」繼續下去,珍貴的資源卻長期欠奉。時至今天,需要服務的人士大排長隊,要輪候三個月以上,卻沒有一個基金或財團願意增加資源,讓中心增添人手,以至主任要考慮拒絕新的個案。

究其原因,別人不是不想捐,而是怕長貧難顧。所以除非你會用善款來做生意、搞「社企」(社會企業),並保證一、兩年後不會再來要錢,否則免問。為慈善團體籌款有多困難,大概可以想見。問題是,用錢賺錢,是商人的專長;提供社會服務,則是慈善團體的專長。要慈善團體裏的社工們搞宣傳推廣服務,已經不易,現在還要學做生意,甚至有慈善團體要學將善款投資在衍生工具,只為能維持正常的營運,要求是否有點過高?

因此,當我們無啦啦收到一封信,說會無條件捐二十萬給我們時,我們的反應是「騙局」!直至手上真的拿著那張二十萬的支票時,我們還未能相信是真的。

是真的。本地某大集團,最近以已故創辦人的名義,成立了一個基金。這基金沒有高調地找來傳媒,然後把十萬八千捐給一些有名的慈善團體,以作宣傳──要知道,不少經常募捐的本地團體,其實坐擁幾十億資產,單是收租都比善款多!──相反,那集團先去聘請了幾位「社福界」(社會福利界) 的朋友進入自己的公關部,並致電一位社福界的前輩請教。為什麼?因為他們想知道,有哪些慈善團體,正在默默地為一小撮有需要的人努力地工作著,卻因為沒有知名度,而天天在掙扎。

結果,他們仔細地在二百多間本地的慈善團體裏,篩選了六十多間出來,然後無條件地捐出過千萬善款。整個過程完全沒有任何要求:沒要求提交計劃書,沒要求事後匯報,沒要求出席公關或傳媒的活動,只是很低調地叫我們到他們旗下某大廈的地庫,準備了少少點心,然後把支票交給我們。

究竟他們是誰?且待下回分解。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6/08/Res/PDF/Pg0108_s_0108.pdf

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記憶(下)

上回提到,「記憶」才是「生命」的本質。你便是你的「記憶」,你的「記憶」也就是你。試想想在「奪面雙雄」裏,「我」不是靠身體、也不是身份、更不是所擁有的東西來定義的。「我」記得什麼,「我」便是什麼。不少失憶的故事便反映出這個道理。親人腦退化,便等於失去了親人;多重性格也是「記憶」被分割的病症。你可能會說,自己經常失憶,昨天做過的東西都記不起。不過,心理學一早便認為「記不起」不等於「記憶不存在」,只是未能提取 (Retrieval Failure)。好像執筆忘字,想了半天想不到,但可能到了明天便會忽然想起,可見那記憶一直都存在。

很多人「聲稱」自己在催眠下憶起很多忘了的事情 (「聲稱」,因為未能證明被憶起的事情真的有發生);這也是一般研究前世的方法之一。若說最科學,則莫過於 Penfield (1955) 的電激實驗。他發現在腦科手術中,若大腦皮質受到輕微的電流刺激,那局部麻醉的病人聲稱能重新看到、聽到、或嗅到早已被遺忘的經歷。他於是寫了一篇著名的論文:意識的永久記錄 (The Permanent Record of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否也因為同樣原因,才讓有瀕死經驗 (Near-Death Experience) 的人回顧自己的一生呢?

我們不需要揣測記憶是如何存在,坊間早有不少看法,好像倪匡寫的《衛斯理》裏便認為是游離的電磁波等等。我只想說,如果萬般帶不走,只有「記憶」隨身,那唯一值得做的事,便是儲蓄東西在記憶裏。我個人喜歡將各種各樣的知識儲進去,我也會對別人各種奇怪的要求 (以及對我來說,神的奇怪要求),抱著非常開放的態度 (Open to Experience),並不斷聆聽身邊天使們的訊息,然後實行。例如無啦啦有新加坡朋友叫我去柬埔寨幫手建屋,我二話不說攞假便去。在辦公室消磨了半生,我從來都不用拿鐵鎚,真估不到到了柬埔寨要在烈日下徒手「揼起」五間鐵皮屋。我當時只是相信,如果你無啦啦想到找我,冥冥之中便安排了這份經歷給我的記憶,「忙」便絕對不會是藉口,因為其他事情會自動讓路。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因此而做了很多很多「無謂」的東西,那些對自己、事業、財富、名譽、甚至對任何人都無明顯好處的東西,也學了很多很多「無謂」的東西。總之,不要理性地考慮,只要遇上不尋常的事 (Out of Ordinary),便投身去學去做。

為了什麼?只不過是「為未來回憶」罷了。假如我將來在地獄永遠受苦,我也希望能記起這些有趣的片段,回味這多彩的一生。

參考:
Penfield, W. (1955). The permanent record of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ists. Acta Psychologica, 11, 46-69. Reprinted in T. K. Landauer, Readings in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1967.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5/25/Res/PDF/Pg0088_s_0088.pdf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記憶(上)

每次在大學教世界宗教,我都會粗略統計一下同學的信仰分佈。一般來說,大部分同學都自稱無信仰。我一點都不奇怪。靈性上的追求,始於現世欲望的終結。十幾廿歲,心中所想的,一般是追女仔搵工上位儲錢買樓結婚生仔,有條件的買名牌去旅行找美食學跳舞換電話趕時髦等等。這個,是「達爾文階段」,也就是在社會求存的階段。

我身邊的朋友漸漸過了這個階段:事業上到了極限,上有高堂下有妻兒,唔憂柴唔憂米,每天營營役役,但係唔知為乜。大家坐埋,最大的問題不是歐債危機還是雙英爭特首,而是還有什麼東西值得做?說得老套一點:生活究竟有什麼意義?

之所以有這個問題,我覺得一來是社會富裕了,二來是我們長命了。在二十世紀初,人類平均壽命只有四十歲,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已是「晚年」。人什麼時候會問有關生命與意義的問題?當他想到死的時候。不少人問我信不信來年是世界未日,我都只會說,世界會不會未日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們遲早會死。當大家來到這個關口,終於發現自己經營了這麼多年的基業與關係,最終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時,大家便會問:有什麼東西值得做?

一般人會選擇追求虛榮、搞慈善、又或者搞藝術。

我則先會問:你相信人死後還有生命嗎?這個問題,是一切信仰的基礎,也是整個人文學科的基礎。因為如果你相信人死如燈滅,那麼接著要做的,便是享受人生。你絕對可以暴飲暴食、濫交、吸毒、豪賭等等,只要不干預別人享受人生,那想做的,便趕快去做,像「船頭尺」那樣,於死之前一天,用完最後一毫,便最完美。

不過,如果你相信人死後還有一點東西,姑勿論是個叫「靈魂」的東西等著去受審判並上天堂下地獄,還是以「中陰身」去投胎六道又或到涅槃,又可能三魂歸天七魄下地白日飛升奪舍還陽,也許我們就真的以後住在尼羅河或恆河西岸,甚至去了虎豹別墅內的閻王十殿,背後都有一個假設,便是你會保留你的「記憶」。

試想想,如果這個姑且叫「靈魂」的東西,沒有「記憶」的話,那耶穌 (Jesus)、閻王 (Yama,即閻羅王的前身) 或者奧塞利斯 (Osiris,埃及的冥王) 審判些什麼?如果我每次投胎都真的被「洗腦」,沒有一份在「雲端」的記憶拷貝 (像 iCloud 那樣),那如何記錄我的「修行次第」(階段)?誰知道我修到「一還果」還是「不還果」?又怎會有人修得宿世通、成了記得前世的活佛、又或在催眠後懂得說非洲方言?(詳見魏斯博士的《前世今生》)

萬般帶不走,只有「記憶」隨身,「記憶」才是「生命」的本質。在現世累積的一切,都是橋上搭屋,早晚腐朽。追求名利、健康與功德,都只落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嘛,畢竟是幻覺。只有「記憶」,永遠跟著你,亦其實就是你。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5/11/Res/PDF/Pg0088_s_0088.pdf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鑽石的道理

一直以來,不少高僧大德在台上大談教理,嚐試替大家解決工作與家庭上的問題。然而,這種講道難免有欠說服力,是關這些法師們自己並不需要面對人世間的種種挑戰。記得美國有位虔誠的基督徒兼企業家蘿莉‧白‧瓊斯 (Laurie Beth Jones) 便曾經寫下《耶穌談領導》(Jesus, CEO),分享如何將耶穌的教導應用在現實的企業裏。不過書中提到的「自我掌控」、「付諸行動」、「人際關係」等能力,並不是耶穌福音的主旨,而是耶穌在深愛世人的前提下的表現。要學這些東西,倒不如讀《與成功有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最近讀到《當和尚遇到鑽石》,卻能真正的把宗教的智慧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作者麥可.羅區格西 (Geshe Michael Roach) 曾在印度學藏密二十二年,成為格西 (Geshe, 即佛學博士),卻遵循上師的要求,蓄髮偽裝作凡人,回到美國從商,並把一間鑽石公司由負債五萬美金經營到年入過億的企業。上師的意思再明顯不過:躲在喜馬拉亞山修道不難,回到商場這個大染缸而能保持清淨心才是挑戰,亦是我們凡人每天面對的真實境況。

書中以《金剛經》為基礎,提到兩大般若傳統內的概念,即「空性」與「印記」。空性的意思,不是說我們面前的一切都是幻覺,而是萬事萬物都沒有好壞的本質。就好像一個漢堡飽,你餓的時候它是全世界最美味的東西,到你飽到撐的時候,便嗅一嗅都想反胃。漢堡飽本身並沒有變,變的是你。同樣道理,你老闆罵你時是凶,獎你時則是好,待老婆則是慈,並無本質上的好壞。這就是空性。

換句話說,這個世界充滿潛能,是好是壞全看你內心。你看到的是一個飽和的市場,別人卻看到無限商機。你看到一個反叛的八十後,別人看到無限創意。你覺得是虧本的交易,卻在不久之後帶來豐厚的回報。最好的例子可能是《戰國策》裏的馮諼。馮諼跑到齊國孟嘗君那裏做食客,孟嘗君問他有何技能,他自己說沒有,孟嘗君仍收留他;讓他白吃白喝,他還嫌三嫌四;後來叫他去薛地討債,他竟當眾燒掉欠單,免去除當地人的債務,孟嘗君當然不高興,但都沒有辭退他。直至孟嘗君落難時,幸得有薛地的人感恩戴德,有個安頓的地方,才明白此中利害。馮諼是智是愚?失去欠款是利是弊?一時之間是看不出來的。這裏又關係到第二個概念:印記。

印記,其實即是業力。一般人常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這裏有個秘密,就是最後那一句裏提到的「時間」。業力的作用,不是你踩我一腳你便立即會被人踩回一腳。那要看你的動機,是無心還是出於憤怒,再看時機,也許要三年五年七年後才會見到效果。因此,要在生活和工作上順風順水,心想事成,端視乎你對每一個情境時的第一個本能反應。別人犯錯時你有否幸災樂禍?別人說是非時你有否參與?別人魯鈍時你有否驕傲?書中明列了四十六個商業困境,都是因為我們積聚了壞的印記。好像財務出現問題便是因為缺乏布施。簡單點說,本著慈悲心經常布施,自然會發達。做人光明磊落,便不會有人欺騙你。

這本書裏的道理,亦正好印證了我自己這許多年的實際經驗與觀察。我可以告訴你,作者並沒有騙你,不信你可以照著做試試看。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4/27/Res/PDF/Pg0072_s_0072.pdf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班底

在江湖打滾一段時間,自然會遇上一些特別合拍的上司與下屬,也會特別喜歡某種性格的人。有些人喜歡做事仔細的夥伴、有些人喜歡做事爽快的夥伴、也有些人喜歡做事果敢的夥伴。到了某天,這些人另謀高就又或另起爐灶,他們都要邀請舊部一起過檔,形成我們所謂的「班底」。

這種「班底」,特別容易在壓力大的環境下形成,好像投資銀行、企業顧問、廣告創作等等,可謂屢見不鮮。我想是因為在外在壓力大的環境下,大家特別容易團結,同心抵禦外敵;到每一單交易或項目完成之後,大家又會忘我地慶祝,分享過程的苦與樂。經過多次的戰鬥與狂歡之後,大家的感情自然特別深厚。漸漸地,「班底」裏的夥伴會發展出自己獨有的語言、文化、甚至儀式,好像每星期某一天會到某酒吧歡樂時光等。

帶著「班底」過檔的主管,比重新招兵買馬的主管更能迅速進入作戰狀態,大大縮短熱身與「蜜月」時間。當一間公司要開拓一門全新的服務或產品時,這種聘用整個團隊的方式便特別高效率。有些在自己專業領域上名字響亮又有魅力的領袖,便曾經帶領自己的班底不止一次地過檔。

然而,聘用整個班底這種做法亦有其弊端。一來,這位主管對自己合作多年的班底自然會有所偏愛,總會覺得自己的人馬比新公司裏的舊班底好;二來,這個班底會維持自己的文化,而無法融入新公司的固有文化,結果出現,你看我不順,我亦看你不順的境況。

一間公司之所以能成功,跟公司裏團隊的合作性有莫大的關係。若然公司內部分黨分派,各有山頭,要成功便困難百倍。不同的班底會爭著在成功的項目裏曝光,在風險面前卻步,在失敗時互罵。大家每次發言、每封電郵、每個決定,背後都有與公司目標無關的議程,這便是我們一般稱為「辦公室政治」。

因此,要聘用整個班底,最好是在開拓新服務或產品時。不過,就算是全新的部門,也會因為爭資源、爭預算、爭後勤的支援而與公司舊人有衝突。何況,新班底的出現,很多時是來自舊主管離去後,新主管帶過來的,以至新人與舊人產生劇烈的鬥爭。又或是公司收購合併後,不同的班底要共處一室,結果互不相讓,永無寧日。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少新主管更索性把舊人都裁掉。

無論如何,這種不同班底所做成的次文化衝突,對公司對員工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白白將辦公室變成地獄。其實作為新主管,對舊人應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最好能重新做一次「面試」,以增加相方的瞭解,並作出最適當的調配。不同的風格,有時可以互補;遵行多年的做法,有時暗藏智慧。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又何妨花點時間聆聽呢?舊員工亦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來面對新主管。雖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別人有資格又有膽識空降做你老闆,又或能在收購合併後的權鬥中脫穎而出,總有兩度散手,不能說不是學東西的好機會。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4/13/Res/PDF/Pg0063_s_0063.pdf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減壓秘法

曾經有人撰文,說早點起床夠減低壓力。大部分香港都會覺得難以置信:每朝早要起床上班本身已經很大壓力了,還要早一點起床,豈不更大壓力?

我知我知,要早起床對不少人來說好像很困難。然而,你也許沒發現你每朝上班的過程本身有多辛苦。

不論你是乘巴士還是乘地鐵上班,一旦過了八點,便是大排長龍兼車廂擠迫。你一邊在擔心會否遲到,一邊在惱恨車為什麼還未到。終於擠上了車,又會因為身邊的人不斷推撞而憤懣不已。好了,總算到達終點了,又要在人堆中擠出來,否則一不留神便又錯過了站頭。下了車,以為可以鬆一口氣,急急腳走回辦公室時,卻又被滿街的人群阻礙著,完全沒法邁開大步。有時甚至禁不住詛咒前面的人:行得慢就別在繁忙時段出街啦!

就算你自己有車,大部分公路,特別是過海隧道與東區走廊等等,一早便已塞得水洩不通。你空有能開時速三百公里的跑車也只能眼白白看到時針慢慢地跳過九點正。

到了公司樓下,可能已經遲了五分鐘,升降機卻又大排長龍。回到辦公室,老闆的眼睛總像在你背後用怒目盯著你,讓你如坐針氈。連電腦都因為大家同時在開機而拖慢了網絡,結果等上五、六分鐘都未下載完所有電郵。想話去倒杯水,一樣是有大班同事在排隊泡茶焗麵。不用說,廁所的廁格也是完滿。

到你回到座位時,電郵雖已全部下載,卻已要開第一個會了,根本無時間詳閱,只好連忙打印出來。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打印機遲不壞早不壞,偏又在這時卡住。可以想像,一天還未開始,你的壓力指數便早已爆標,尚未心臟病發便都要還神!

以上種種,其實只需要早一點起床,便能完全消失。

舉例,如果你能早一小時起床,你會發現整個城市還是靜悄悄的。你可以在汽車還未污染今天的空氣之前,走到樓下街道上緩步跑。跑十多廿分鐘後回家個熱水洗澡,再在無人擠擁的情況下上公車,甚至會有位坐。到了公司附近仍有時間嘆一個早餐,飲杯香濃的咖啡奶茶,讀讀新聞。上到沒有人的辦公室,靜靜而迅速地開讀所有的電郵,並計畫一下一天的工作。到了開會時間,你早已準備充足,精神煥發,信心滿滿。這樣開始的一天,工作效率肯定大大提升。

你可能會說,我太夜放工了,實在不能這麼早又起床。不過這可能是個惡性循環。如果你能早點起床,也許便能因為效率提升而早點收工。你也許覺得這樣會「蝕」給公司,但健康是你的、快樂也是你的。「蝕」一小時給公司,換一個沒有壓力的早晨,比什麼都值。再者,我發現不少人夜晚遲遲未睡,是因為大家都會追看一、兩套電視劇,看一班女演員在勾心鬥角。如果你能用一、兩天,試把晚上那兩小時換成早上的兩小時,我保證你更快樂!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3/30/Res/PDF/Pg0060_s_0060.pdf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微管理

茶餘飯後,朋友們一個頗常見的討論話題便是申訴老闆太過「微管理」(Micro-Management)。什麼叫「微管理」?就是指對員工的過度控制與對細節的過度執著。背後還有兩重含意:一、太著眼於細節以至忽略了宏觀大局;二、以控制員工的行為來製造不必要的壓力。微管理主管的特徵就是要求員工生產大量的報告,以便進行控制;其次是每事都要求有他的批准,才讓你進行;再者,當他一發現你犯錯,便會自己親自完成那工作。

舉例,有銷售團隊的主管特別關心員工的日誌,以至何時何刻見過誰、點了什麼咖啡喝、搭乘什麼交通工具等都要管,還要質問員工為什麼點了這一款咖啡而不是便宜二塊的那一款、為什麼乘地鐵回辦公室會比平常多了五分鐘等等。那位主管完全沒有看員工跑了多少數、如何銷售客人、市場對什麼產品有興趣等等對業績來說更重要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令員工戰戰兢兢,經常擔心在什麼小節上犯錯。不少主管甚至會數著員工去廁所的次數、講電話的時間、消耗文具的速度等等。

這些要求不能說錯,但一年到頭這些能為公司省下多少錢?提升多少生產力?這裏幾塊、那裏幾分鐘,跟簽多一張訂單比,那樣更重要?在這種壓力低下員工亦做不長,公司因而要聘請新員工,那些錢又如何算?還有流失了的在職知識、客戶關係、培訓時數等等,又怎能跟那杯咖啡比較?

既然微管理的惡果是如此的明顯,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主管在微管理?其中最常見的原因便是缺乏安全感。太太何時會查看丈夫的電話與信件?便是懷疑他有婚外情的時候。同樣道理,當老闆對自己的管治無信心,又或者對員工的能力無信心,他便會實施微管理。好像一些沒銷售經驗的主管,在要管理一隊營業員時,不知道要怎樣鞭策他們去跑數,只好每天查看他們幹了些什麼,有沒有躲懶。在後勤部門的主管就更加多微管理的傾向,因為他們普遍怕犯錯,因此要用盡方法防止下屬犯錯。所以,一發生裁員潮,微管理的情況便會增加。當然,不排除有心理變態的主管,純粹在享受虐待下屬的快感,不過那應該是少數。

明顯地,微管理讓員工透不過氣,結果會導致好員工的流失,手底剩下一班喪屍般的下屬,業績只會每況愈下。更大的問題是,你可以微管理一、兩位員工,但你當你有十幾位、甚至幾十位員工的時候,你又要如何控制所有細節呢?所以若果不想把自己累死,便必須學習下放權力。

至於作為員工的,可以試著讓這些「微主管」信任你。首先,在收到工作時,問多一點背景資料,然後主動定時匯報進度,務求他桌上總是有讀不完的資訊,到他開始對你有好感有信任時,便可以一步一步叫他給你多一點自由。切記,這種老闆由於自卑與缺乏自信,大多較為記仇,亦最忌別人不尊重他,所以除非已另謀高就,否則千萬別將「蔑視」放在面上。有趣的是,大部分「微主管」都比你想像的更願意接受下屬善意與建設性的提議。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3/16/Res/PDF/Pg0108_s_0108.pdf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一團火

之前提到要成功地銷售,要心裏先有團火。你可已在想,我不過是打份工,老闆叫我賣什麼我便賣什麼,為口奔馳而已,又有什麼「火」可言?如果你有這個想法,你每天返工一定很辛苦,每分每秒都不過在盼著放工與放假。

也許你本身已是銷售員,努力工作純粹是為錢,公司老闆同事都不斷在炫耀不同的物質享受,好能激勵大家跑數。不少老闆會帶下屬到自己家或遊艇,拿出鵝肝、分享紅酒、把弄古玩等等,然後告訴你他年輕時也和你一樣,只是一名銷售員。無可否認,物質誘惑是很好的激勵方法,但長時間為錢而努力,你會特別容易覺得疲倦,也會因為感到很大壓力而生病。那是因為一般人都不覺得物質享受是人生全部的意義。

也許你努力賺錢,是為了家人的幸福。那首先你犧牲了不少陪伴家人的時間,也因為壓力而發了不少脾氣在他們身上。可以選的話,他們也許都不想你繼續跑數。再者,如果你覺得你是為了家人才幹著一份厭惡性的工作的話,你不期然會對家人有要求:你會希望他們心懷感激,或至少更為體諒,結果當事實與期望不相符時,便又毀了彼此的關係。

我想說的,是希望大家不要為錢,也不要為別人而工作,無論你的工作是直接地還是間接地售賣東西。我希望大家能真正熱愛自己的工作,心裏都能有一團火。這樣你身心健康以及人際關係都會大大改善。而要熱愛工作,並不需要轉工,也不需要很清高:你只需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在工作中尋找意義。

譬如,很多人很厭惡從事保險業,因為他們心裏立即浮起的,是一班人在天台大叫「多勞多得」的銷售員。但如果你能想像,你的工作是在別人遇上不幸時,伸出援手,那你的工作便有意義得多。我認識一位從事保險的朋友,她並不只是賣保單和處理索償,而是真心關心自己的客戶。若果客戶病倒入院,她不單會跟進賠償,還會探病、把食的用的送過去、介紹醫生、甚至教朋友信佛念佛等等。這些完全超出了她工作的範圍,但卻是她真正的工作,或誇張點說,是她的「使命」,那便是「救急扶危」。

銀行分行裏的前線員工,也不時傳出壓力過大而自殺的。那是因為他們返工的目標只有兩個:「到數」與「不犯錯」。多年前我曾在泰國的一所金融機構工作,曾經很懷疑自己工作的價值。直到有天,我到朋友家參加婚禮,才發覺在又濕又熱的泰國,沒有冷氣與電冰箱等電器,生活有多困難。然而,以他們的收入,也許要忍受無數個熱得無法入睡的夜晚、丟掉無數捨不得吃但又爛掉的食物,才儲夠錢買冷氣與電冰箱;我們當時雖然只是提供很普通的免息分期的零售貸款,卻正正在改善著別人一家的生活。可以說,今天銀行裏同事跑的數,無不是在幫別人升學、置業、為別人建立退休保障等等。

當你能換個方度去看你在銷售的產品與服務,以及你每天的工作,我相信你亦不難找出當中的意義:賣化妝的,你幫別人吸引到心儀的配偶;賣寬頻的,你讓別人得到廉價的娛樂;甚至是一份求職報紙,也正在幫大家找份好工、實現夢想。當你有這種使命感,要帶著一團火去賣東西,便毫無難度了。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3/02/Res/PDF/Pg0075_s_0075.pdf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躲不了的推銷

我認識不少年輕人,都很抗拒從事銷售性的工作。不是認為自己不適合,便是認為銷售是神憎鬼厭的工作。不過,我們其實身處一個銷售主導的社會。

一直用收音機鬧鐘叫自己起床,而每朝收音機播的,是一個為慈善團體籌款的節目:節目裏由一位名人或那團體的負責人解釋團體的使命、服務對象、感人個案等等,目的是「銷售」自己的團體,感動大家發個短訊去捐款。

到了地鐵站,由入閘到月台,琳瑯滿目的都是別人耗盡心力設計的廣告。由大張的燈箱告示、到舖天蓋地的牆紙、到播放錄影,幾乎是強制性催眠。除了地鐵,現在在巴士、小巴、的士、甚至在馬路邊等過馬路或在電梯大堂等升降機時,都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不同的廣告。

到了辦公室,想像能有一點寧靜的時候,電話卻又響起來,內容無非又是借錢給我交稅還卡數、又或叫我賣掉間屋(然後到天橋底露宿?)等等。到你禮貌地掛掉電話後,又忽然有同事在推薦最新的手機或餐廳。總之,在這個消費至上的都市,產品與服務的銷售是在每分每秒地進行著:有牟利的有非牟利的,有機構的有個人的,有針對大眾的也有針對小眾。也許正因為這樣,我們才那麼討厭銷售員。

那我們是否真的可以獨善其身呢?

試想想,你是怎樣得到現在這份工作的呢?也不過是靠自己在見工時推銷自己。我們如何能升職加薪?向老闆推銷自己的業績。就算你不是前線的推銷員,而是負責後勤與營運的,你也要推銷你的想法,叫大家遵循同樣的工作流程。就算你是搞資訊科技的,你亦要推銷你的投資計畫,讓公司給你預算買軟件硬件。就算你是農夫,你也要告訴別人你的米是有機的、你的雞是走地的。人生裏還有不少事情,好像報學校、談戀愛等等,無一不是在推銷自己。

所以說,今天還有誰不在推銷東西?我們之所以覺得銷售很厭惡性,完全是因為太多人不懂得銷售,結果變成「硬賣」(Hard Sell)。那如何賣才會受歡迎呢?其實很簡單:第一,是你有多少同理心,有多瞭解你的推銷的對象;第二,是你對你要賣的東西有多熱愛。

有同埋心,你才能用對方熟悉的語言,說出對方的痛處,繼而道出你能如何幫助他。譬如說,你去見工,要先知道對方是增長得太快,太多訂單來不及處理,還是生意淡薄,要開始嚴格控制成本?你賣手機,要知道對方喜歡多功能還是喜歡顏色艷麗?你追女仔,也要知道對方喜歡小禮物還是喜歡甜言蜜語。這樣才會事半功倍。很多人只會不斷提出自己的賣點,卻沒有先聆聽;其實大家應該盡快模仿對方思考與說話的模式,好能與對方「連線」,從而進行有效的溝通與銷售。

不過,更重要的是你要真心相信你的東西是最好的。你心裏要有一團火,覺得你是在幫對方達成夢想,而且你賣的產品(包括你自己)是對方在地球上唯一的選擇。因此,要成功,首先要真心相信自己的價值。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2/17/Res/PDF/Pg0084_s_0084.pdf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殺人於無形

在《喬布斯傳》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話說當時蘋果正在開發第一代的麥金塔 (Macintosh) 電腦,有天喬布斯 (Steve Jobs) 因為覺得開機啟動的時間過長,於是跑到工程師拉裡.凱尼恩 (Larry Kenyon) 的面前,要求他加快系統啟動的速度。他問:「如果能救人一命的話,你可以將系統啟動時間縮短十秒鐘麼?」然後在白板上,假設有五百萬人擁有電腦,而每台電腦能每天縮短十秒鐘的啟動時間,每年便能省下三億分鐘,亦即上百條人命云云。結果,凱尼恩不眠不休地將蘋果系統改良了,把啟動時間縮短了廿八秒鐘。

這個故事,讓人不禁對喬布斯那種擇善固執由衷的敬佩,但又禁不住想,凱尼恩辛苦為大家省下的廿八秒,大家是怎樣把它用掉的呢?

誰也不會知道大家在公司或家裏幹什麼,不過我每天要花個多小時在地鐵裏和其他市民有著「非常緊密的接觸」,所以也許可以用大家在地鐵裏幹什麼作為參考。一般大路的活動包括看報紙與講是非,也有不少人在用手機聽音樂與看劇集,當然更有不少人返工時未睡醒、放工後如喪屍。然而,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很多人在玩遊戲。

在地鐵玩遊戲並不是新鮮的時尚,很久以前已有很多乘客捧著報紙在拼字,後來則變成皺著眉地解數讀 (Sudoku)。時至今日,我發現很多人在玩「憤怒的小鳥」(Angry Bird)、「硬幣海盜」(Coin Pirates) 等手機遊戲。時至 2011 年底,「憤怒的小鳥」在全球跨平台的總下載次數已超過八億次。八億耶!如果你將這個數字,乘以過關所需要的時間,再乘以關數,再乘乘乘乘……你能想像那幾隻「憤怒的小鳥」殺死了多少條人命嗎?

最諷刺的是,這邊廂有電腦人搞盡腦汁來幫你省下廿秒鐘,那邊廂則有電腦人搞盡腦汁來消耗你一生!我不知道凱尼恩最後賺了多少錢,但「憤怒的小鳥」的收入早已突破了一億美元!還準備來香港上市。他們的市場推廣總監更揚言股值會超越迪士尼!

現在我又考下你,中國最高營業額的網上生意是什麼?號稱中國 Google 的入門網站百度?百度的年度營業額大概為六億人民幣。新浪網?新浪網的營業額約為二十五億人民幣。也許你有聽說過對工的交易平台亞里巴巴,以及其屬下對私的淘寶網。亞里巴巴集團的營業額約三十億人民幣。他們都是九十年代末成立的公司,奮鬥了十多年便有這樣的成績,算是十分成功的了。

但同時期還有另一間更厲害的公司,現在每年的營業額達到五十幾億。你道是誰?便是盛大集團 (Shanda)。你可能會說,盛大?聽都未聽過!但你可能有聽過「天堂」、「劍俠情緣」、「夢幻國度」、「最終幻想 XIV」(Final Fantasy) 等等網絡遊戲。對,它們就是盛大的產品。十多年來製作了三十幾款遊戲,累積了近千萬的付費玩家,加上遊戲內的廣告收入,把其他的網上生意統統拋離。

我不反對別人「打機」,我只不過在想,以喬布斯的計算方法,好像盛大這種集團,可謂高效殺人機器啊!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2/03/Res/PDF/Pg0063_s_0063.pdf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究竟點揀

上回解釋了為何在這裏談宗教,這和為何你在這裏搵工的原因一樣:都是為了生存下去,並活得快樂。你可能會想:「我早已有信仰,犯不著再去瞭解其他宗教。」

事實上在香港,不少人都會說「萬法歸宗」、「殊途同歸」等說話;更不時會聽到:「總之導人向善便成啦。」不錯不錯。佛教有云,宗教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不過,有兩個原因我們至少應該認識其他宗教。

第一,人有種對未知的恐懼,而恐懼則會演變成暴力反應。試想想,若你有天回家見到隻外星人坐在梳化等你,你會怎反應?你也許會尖叫,然後……拿掃把趕牠走吧?我們每天在新聞裏見到的悲劇,先不說基督教與回教由中世紀打到今天,就算同是回教的遜尼派打什葉派、同是信基督的天主教與新教在英國打到世紀初,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基督新教徒認為天主教是拜聖母的異端、瑜珈則是崇拜印度邪神。我相信,只有相互瞭解,才能有和平的一天。不少宗教領袖已積極地互相拜訪,像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或達賴喇嘛等,更是走遍全世界。

第二,就如不同的食物衣著適合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的宗教也能切合不同人的需要。據說,佛教的菩薩為了教化不同根性的人,能化身成不同的外貌與職業、甚至變成不同的物種,務求讓你聽得入耳、學得輕鬆。菩薩之所以有千手千臂,也是代表著不同的方便法門。譬如說,早上他可以變成等你扶她過馬路的老婆婆,訓練你的慈悲心;下午則變成你的上司,教你什麼叫「忍辱」,晚上則家裏無啦啦停電,讓你嚐嚐寧靜如何致遠。到你發心學習古老的智慧時,你可能會發現你在莊嚴的天主教堂會比親切的基督教團契舒服;你可能希望某法師教你唸名號多過某禪師迫你蓮花坐,坐到靜脈曲張、肌肉萎縮。有朋友更在清真寺唸古蘭經的時候忽然唸了她自己從未學過的佛教咒語。這此雖然帶點神秘,但對相信輪迴的朋友來說,便又最自然不過:只因她前世已在學佛,今世繼續罷了。

就算你已經決定了信一個教,也許愛家裏上一代的影響,但是每個宗教裏都無數的支派與修持方法。基督教便有天主教、東方教會、東正教、新教、甚至因《達文西密碼》與死海古卷而大行其道的靈智派。佛教單是漢傳大乘顯教,便有八大流派,此外還有小乘、金剛乘等等,流行於印度、西藏、東南亞地。你又對你自己的信仰有多瞭解呢?

我只是想,若所有朋友,在批評抑或審判其他教會或教義時,應先瞭解自己的信仰。也許自己的教會也有黑暗的過去。在天主教會獵殺女巫之前,早有印度佛教與西藏苯教的衝突、唐代有道教與佛教的衝突等等,每次都要流血,每次都是災難。

當然,不少古今宗教衝突都有政治與經濟的原因,然而,若能瞭解教派的分別,至少不會給別人利用自己的信仰去偒害別人,最終偒害自己。我不是專家,也不是叫大家成為專家,我只是希望,在這個小小的框框,可以讓大家的心胸闊一點,對別人包容一點,看這個世界看得美一點。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1/20/Res/PDF/Pg0041_s_0041.pdf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究竟為乜

很多年前,有位出道不久的年輕人問我:「為乜研究宗教?」我明白點解佢咁問。在當今這個社會,不能用來賺錢的東西基本上是沒有人學的。有得選擇的話,學煮飯一定比學唸經有「錢」途吧。

不過,懂得問為了什麼的朋友,早晚會遇上宗教。因為宗教便是人類問「乜」問了幾千年的結果。

舉個例,你為什麼在看求職廣場?無非是為了搵份好工罷。那,為什麼要搵工?

「大佬,唔使食呀?返工做先有飯食架!」那,為什麼要食飯?

「唔食咪餓死囉!」不錯不錯。因此有西藏僧人修習密宗,靠一杯水維持生命,不用進食。當然,那不是普通的水,是加了顆神秘石子的水。也有道家修道者,為了「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靠「吸食霞氣」為生。

「神經病,我又唔係喇嘛和道士!就算唔使食,我都要消費:買靚衫、換電話、供車供樓,唔使錢呀?」那,為什麼要擁有這些東西呢?

「開心囉!著件衫夠靚,人都自信些;個電話夠新,人都得戚些。」但儲錢排隊勞心勞力地買個新電話,可以開心多久呢?不過是一會兒罷。之後又要追尋新的快感。快感,總是短暫的。賭博、吸毒、濫交等等,之所以會讓人沉淪,也是因為它們帶來的快感會消失得越來越快。因此,有回教的蘇菲僧人,發展了一種迴旋舞,可以長時間維持在狂喜狀態。即每分每秒都好似剛剛中了六合彩一樣。

你可能會說,我搵工,不是因為無飯開,也不是因為要買東西,而是因為想追尋挑戰與滿足感。我喜歡升職越升越高、喜歡管人越管越多、喜歡銜頭越考越多。一句講晒,我享受不斷「升呢」。

問題是,「升呢」的快感和擁有件新玩具的快感是無分別的。職場上浮浮沉沉,今天當紅明天當殃,爬得越高壓力越大還隨時被人「燉冬菇」,惶惶不可終日,那又是為了什麼呢?因此,佛教華嚴宗的修行法裏,也從凡人到聖者之間的「爆機之路」上定出了五十個「呢」(階段),讓你時常有「升呢」的快感。每次「升呢」還會得到新的「技能」:可能會有千里眼順風耳、看穿別人前世今生、全身發光等等、甚至飛越時空,飛回二千五百年前的天界見見佛祖。最正的是,這種「升呢」是不會降「呢」的,所謂「永不退轉」。

最後最後,無論你今生累積了多少錢、跑車、遊艇、房子、鑽石、手袋,你還是一樣都帶不走。因此耶穌便常說,要積財在天,不要埋在地。地上的財產會腐朽:樓會跌價甚至會塌、車亦遲早要劏、積蓄會因為通賬而消失、投資會遇上迷債與負資產、幾千元的手袋在什麼站只值幾百元。那,究竟如何才能開個天上的戶口?

這篇是引子。我以後會在這裏為大家介紹剛才提過的各種古老法門,務求大家以後天天高潮、日日升呢、他朝死左都有點楂拿。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1/06/Res/PDF/Pg0066_s_006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