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布施(上)

由簡單地捐款到經營慈善事業,要做得漂亮,其實一點都不容易。我最近便見證了一個做得非常漂亮的例子。

這些日子在幫某慈善團體籌款,眼見中心主任寫下洋洋幾千字的計劃書、不停打電話講到口水都乾、賣旗晚宴植樹步行籌款,無所不用其極,卻還是未能支撐幾位同事那微薄的工資。主任甚至不惜花上個多月接受籌款的培訓,學大機構般搞市場定位與行銷策略。諷刺的是,所有人都覺得他們本身的工作很有意義,提供的服務十分專業,對社會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卻偏偏叫他們單靠心裏的「一團火」繼續下去,珍貴的資源卻長期欠奉。時至今天,需要服務的人士大排長隊,要輪候三個月以上,卻沒有一個基金或財團願意增加資源,讓中心增添人手,以至主任要考慮拒絕新的個案。

究其原因,別人不是不想捐,而是怕長貧難顧。所以除非你會用善款來做生意、搞「社企」(社會企業),並保證一、兩年後不會再來要錢,否則免問。為慈善團體籌款有多困難,大概可以想見。問題是,用錢賺錢,是商人的專長;提供社會服務,則是慈善團體的專長。要慈善團體裏的社工們搞宣傳推廣服務,已經不易,現在還要學做生意,甚至有慈善團體要學將善款投資在衍生工具,只為能維持正常的營運,要求是否有點過高?

因此,當我們無啦啦收到一封信,說會無條件捐二十萬給我們時,我們的反應是「騙局」!直至手上真的拿著那張二十萬的支票時,我們還未能相信是真的。

是真的。本地某大集團,最近以已故創辦人的名義,成立了一個基金。這基金沒有高調地找來傳媒,然後把十萬八千捐給一些有名的慈善團體,以作宣傳──要知道,不少經常募捐的本地團體,其實坐擁幾十億資產,單是收租都比善款多!──相反,那集團先去聘請了幾位「社福界」(社會福利界) 的朋友進入自己的公關部,並致電一位社福界的前輩請教。為什麼?因為他們想知道,有哪些慈善團體,正在默默地為一小撮有需要的人努力地工作著,卻因為沒有知名度,而天天在掙扎。

結果,他們仔細地在二百多間本地的慈善團體裏,篩選了六十多間出來,然後無條件地捐出過千萬善款。整個過程完全沒有任何要求:沒要求提交計劃書,沒要求事後匯報,沒要求出席公關或傳媒的活動,只是很低調地叫我們到他們旗下某大廈的地庫,準備了少少點心,然後把支票交給我們。

究竟他們是誰?且待下回分解。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2/06/08/Res/PDF/Pg0108_s_0108.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