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不吃棉花糖的老闆

筆者曾在《棉花糖的誘惑》裏介紹過「情緒智商」所包含的五大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激勵自己」、「了解別人的情緒」和「維繫圓融的人際關係」。其中,「了解別人的情緒」(Empathetic Response) 也就是已經詳論的「同理心」。另一方面,筆者也解釋了「交易領導」與「轉型領導」的分別,以及後者的四種領導模式,即有「打動人的魅力」,「智慧性的啟發」、「個別化的關懷」和「鼓舞性的激勵」。那究竟情緒智能與轉型領導的關係在那裏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大學曾於數年前找了八十位政府官員,以及他們共三百多位的下屬回來作研究。結論發現「情緒智能」與「轉型領導」有著顯著的關係 (Barbuto & Burbach, 2006)*。

在是次研究中,最特出的情緒智能就是「了解別人的情緒」或「同理心」。「同理心」與「個別化的關懷」有著最大的關係。這個關係其他無需多解釋:正因為有「同理心」,所以轉型領導會以不同的方式去關心自己的員工。有些員工喜歡物質享受,轉型領導便會以花紅或名酒等獎勵這些員工;有些員工重視家庭生活,轉型領導便會問候員工的家人,又或安排讓他在學校假期放假等。傳奇的前通用電氣總裁傑克.威爾許 (Jack Welch) 便能記著自己二百多位下屬的名字與他們配偶的名字,而且經常會親自寫各式各樣的賀卡給他們。這樣的老闆,亦自然有「打動人的魅力」。

同樣地,「維繫圓融的人際關係」與魅力和關懷都有關係;除此之外,「鼓舞性的激勵」也與圓融的人際關係有關。什麼是圓融的人際關係?那是一種多元化的能力,包括掌握別人的想法與好惡、說話措辭的技巧、各種身體語言的運用等等。因此,不是在天台大叫「多勞多得」便能鼓舞與激勵,而是要繪畫出一個別人嚮往的願景。

至於「激勵自己」的能力,即主動與堅毅的程度,明顯與個人魅力有關。能激勵自己的人一般愛挑戰,亦因此喜歡挑戰自己的員工的智力 (Intellectual Challenge)。同樣喜歡挑戰的員工,自然會受到「智慧性的啟發」;而這種挑戰與啟發,本身便是一種「鼓舞性的激勵」。聽起來好像難以置信:那裏會有喜歡向難度挑戰的員工?不過,如果你環顧街上的年輕人,幾乎個個都對著某部電話或遊戲機在打機。他們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征服各種挑戰之後能得到的滿足感!

最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能力越低的老闆,他們的魅力卻越高,連帶智慧性的啟發與鼓舞性的激勵都很高分。這個可能與員工覺得老闆「真」有關。不少員工覺得會在自己面前爆粗罵街外人 (當然不是罵自己) 的老闆好型好真好有魅力,可謂「性情中人」。而且,老闆一定是很信任自己,當自己是兄弟才露出真面目,所以特別覺得鼓舞。加上在會被老闆罵的恐懼,員工不敢不帶腦袋返工,「智慧性的啟發」自然亦會升高。研究員甚至發現,老闆「了解自己的情緒」越高,「鼓舞性的激勵」越低,似乎員工都不是很喜歡太攻心計、喜怒不形於色的老闆呢。

所以,並非老闆情緒智能越高,員工便越喜歡。員工喜歡老闆有同理心,但不喜歡老闆太假太虛偽。

* Barbuto J. E. & Burbach M. E. (2006).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 A field study of elected official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6(1), 51–64.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1/09/30/Res/PDF/Pg0048_s_0048.pdf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棉花糖的誘惑

經常聽到別人說誰的 EQ 好高、誰又好低等等。不少人都知道 EQ 即是情緒智商 (Emotional Quotient),用來量度情緒智能 (Emotional Intelligence)。但究竟情緒智能包括些什麼呢?

情緒智能的普及,來自七十年代心理學家的一個實驗,實驗目的是想看看一班四歲的小孩子在有雙重獎賞的承諾下,會否等二十分鐘才吃面前的棉花糖。這種忍耐誘惑的能力叫「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心理學家發現,能夠延遲享樂的小孩子長大後無論學業成績或責任感等方面,都比衝動 (Impulsive) 的小孩子好。其實,缺乏忍耐誘惑的能力也是今天很多人遇上的問題的根源,好像拖欠卡數、痴肥、婚外情等等。

丹尼爾.高曼 (Daniel Goleman) 便是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建立了情緒智能的理論。隨著不同理論的發展,情緒智能的定義大體上包括:
  • 了解自己的情緒 (Self-Awareness)
  • 控制自己的情緒 (Mood Regulation)
  • 激勵自己 (Internal Motivation)
  • 了解別人的情緒,即同理心 (Empathetic Response)
  • 維繫圓融的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Skill)
「控制自己的情緒」便是忍著不吃棉花糖的能力,也是承受壓力、控制焦慮的能力。「了解別人的情緒」則是上回提過的同理心:已經證實了有同理心的領導是會提升整個組織的效益的。同理心不止是能同悲的同情心,也包括能同喜的心。「激勵自己」是一種在沒有人鞭策底下都盡力並堅毅地完成工作、達到目標的能力,也是《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裏的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 (Be Proactive)。

相信不少年輕人都覺得「維繫圓融的人際關係」很不容易,卻殊不知「了解自己的情緒」才最難。我們自幼便被訓練成壓抑情緒的能手,更會不自覺地合理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舉例,當有不同部門的主管批評自己的下屬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立即為下屬辯護。然而,如果能小心察看自己的情緒,我們首先感覺到的,可能其實是「憤怒」,因為覺得別人干預在自己的工作範圍,甚至攻擊自己的管理能力。因此我們為那位下屬辯護,可能是非理性的。也許背後更有怕別人威脅到自己的飯碗的恐懼,而這種恐懼本身,卻又可能是非理性的;加上社會的教育將恐懼等同懦弱,所以恐懼的出現一般被自動抑制下去,變成其他東西。倘若我們能把這些情緒抓出來面對,便自然減少錯誤的判斷與反應,大大增加我們成功的機會。

種種原因,讓自己的內心變成我們最大的盲點。所以「了解自己的情緒」自古已是一項特殊的修煉:修道者叫這練習為──觀照。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1/09/16/Res/PDF/Pg0090_s_0090.pdf

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講金定講心

話說,在管理學裏,有兩種領導人,亦即有兩種老闆:一種是與員工做買賣的,一種是與員工去打仗的。

與員工做買賣的,叫「交易領導」(Transactional Leadership),主要是用賞罰的手段來誘使員工作出老闆想要的行為,最終達成業務上的目標。因此,老闆與員工的關係建基在利益上,誘因一旦失去,行為便會停止。舉例,如果老闆請一位保安員,要求是準時返工便有獎金,上班時睡著就扣糧,那他將會得到一位很準時上班、時時精神奕奕的員工;然而,由於捉幾多個賊並不在賞罰制度之內,因此當真的有賊時,那位保安員很有可能會裝作看不見,以免冒上不必要的風險。

相反,那與員工一起去打仗的,叫「轉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主要是以打動員工的情感為激勵的方法。用剛才的例子,一位轉型領導在聘請保安員時,會先塑造出一個沒有罪案、人人安居樂業、甚至能夜不閉戶的願景 (Vision)。在這個宏願底下,這位領導會強調自己並不會置身事外,而是會與保安員共同努力。他們共同承擔的,是整幢大廈住戶的安危;因此別說準時返工,就是上洗手間,這位保安員都會通知領導去找一位能暫時頂替的人,而領導亦會想辦法找來資源 (Resource),堵塞這幾分鐘的漏洞,以免匪徒有機可乘。

轉型領導的目標,並不會只是「為股東帶來最大利益」:股東的利益將是一個副產品。轉型領導的目標,一般帶有革命性或道德性,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亦因此為轉型領導添上無比的魅力。譬如,劉備勢孤力弱,卻猛將如雲,靠的便是「光復漢室」這個遠景;蘋果電腦的創辦人喬布斯 (Steve Jobs) 在八十年代便以證明高科技並不嚇人 (Intimidating) 為使命;麥當勞的克洛克 (Ray Kroc) 則以提供便宜、快速和乾淨的餐廳為目標。這些領導隻字未提要賺多少錢、客量要翻多少翻等等。

如果領導的願景能打動人 (Idealized Influence),再加上「智慧性的啟發」(Intellectual Stimulation)、「個別化的關懷」(Individualized Consideration) 以及「鼓舞性的激勵」(Inspirational Motivation),便是典型的轉型領導。所謂轉型領導,便是把組織「轉型」,亦即改革或變革的推動者 (Change Agent)。相對交易領導那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轉型領導更重視成功,而轉型領導下的團隊不論士氣還是獲取的成果,都會遠遠超出前者。

可以這樣說:交易領導講的是「金」,轉型領導講的是「心」,而人嘛,口裏都說只要「金」,實在都介意老闆有無「心」。

原文連結:http://weekly.jobmarket.com.hk/Repository/JobMarket/2011/09/02/Res/PDF/Pg0061_s_0061.pdf